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在学习领悟中坚定信念,在机构改革中践行使命(第三党支部 雷毅)

发布时间:2021-04-22 15:35:09   作者:   来源: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884   [打印]

在学习领悟中坚定信念,在机构改革中践行使命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深刻理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改变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努力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她团结带领人民用近30年时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切实加强党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要深刻认识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要深刻领会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深刻感悟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始终如一坚守食品安全监管底线的初心使命;要系统掌握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学习传承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转化为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二、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事业单位的由来

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约有126万个事业单位,编制内总人数约3100万,另外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合计近4000万。

事业单位首次出现于国家政策文件中是 1952年《政务院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自1952年7月份起,分期推广,使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得享受公费医疗预防的待遇。”在1957年、1958年、1959政务院分别出台相关政策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但都没有对事业单位作出明确说明,用列举方式说明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范围是“各级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60年代以后各级党政机关颁布的文件均把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统称为“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

1965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中首次对事业单位正式定义: 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编制,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从国家及地方发布的各种政策文件中看出来,卫生、教育、医疗等均属于事业单位的范围由于1966年以后的十年文革,国家刚为事业单位体制的建立好雏形就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事业单位的发展与改革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对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继续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已经在部分行业和某些地方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一阶段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社会事业,适当下放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大多数事业单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对本单位有经营管理权、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1985年3月,中央下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科研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改变许多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与教育、生产相脱节以及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同年4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 《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对卫生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要求。5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对教育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之后,文化部发布《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意见》,对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作出了部署。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在科研、卫生、教育、文艺等领域陆续展开。

2.第二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 1993年,党中央印发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 》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机关要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直接管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要下放;打破部门所有制和条块分割,拓宽事业单位的服务领域,使事业单位成为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独立法人,促进事业单位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事业单位按照经费的不同来源分为三类:一是经费自收自支的,享受企业的各项自主权,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由国家实行差额补助的,政府在管理上适当放活;三是国家全额拨款的,其数量和规模从严控制。199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措施:合理划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责,行政管理职责原则上交归行政机关,党政机关分离出来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工作由事业单位承担;积极发展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急需又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压缩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事业单位。这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具体文件,对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都提出了具体政策,事业单位改革分领域不断推进。

3.第三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这些精神,各省区市都选择了一些领域和若干地市开展分类改革的综合试点。各地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综合试点的主要做法有:合理划分政事职责,把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把机关承担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鼓励支持事业单位实行横向联合,变事业单位由国家举办、靠国家花钱为“花钱买服务”;对重复设置、业务相近、规模过小、任务已完成或严重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合并,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部分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并入行政机关。这期间,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亮点。通过将文化事业单位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有了较大突破,一大批事业单位通过改革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0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

4.第四阶段

2007年党的十七大至今。党的十七大要求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起草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2008年10月国办印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明确了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2009年,对出版社进行改革,全国出版社除保留4家外,全部转企改制为企业;杂志社的转企改制工作逐步展开。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2014年2月,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印发《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政府统一有效的监管,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结构分散,重复建设严重,体制机制僵化,行业壁垒较多,条块分割明显,服务品牌匮乏,国际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整合做强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完善,进一步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到2020年,建立起定位明晰、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实力雄厚、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三、在学习党史和事业单位发展史中悟思践行

(一)学史明理,深刻领悟党中央事业单位改革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检验检测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检验检测的需求日益增长,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检验检测行业的自身属性,也是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重要发展特征。整合检验检测机构已成为各级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职能转变、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2014年,“检验检测服务”纳入11类“生产性服务业”和9类“科技服务业”;同年,将“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列入深化改革任务大力推进。2017年,国家发改委将检验检测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2018年,国家统计局将“检验检测认证”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清单。2018年4月,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负责统一管理检验检测工作,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指导协调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和整合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必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学史增信,坚定党中央事业单位发展改革道路自信

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持续不断的工作,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事业单位集中的几个主要行业的改革成效显著教育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卫生事业单位形成覆盖城乡的综合体系文化事业单位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开发应用型科研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走向市场。但相对于其他改革仍然滞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是推动公益事业和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体制机制,革除制约公益事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监管体制健全、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事业单位制度。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坚定信心,按照党中央事业单位改革的统筹安排和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科学界定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功能定位,大力配合推进改革整合,主动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

(三)学史崇德,求真务实全力做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

食品安全抽检检测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武器被列入2021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降低抽检事故差错率为目标突出抽检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计划性和靶向性做好5批次/千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重点实现在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保健食品抽检全覆盖,扎实做好全省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检监督评价工作,继续推动我省快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针对2020年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针对性进行整改,每周一跟进、每月一研讨,咬定目标不放松、不折不扣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通过系统分析梳理我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成因、过程、特点等,构建食品突发事件处理的案例数据库,结合具有较高风险食品及其危害因子、危害环节、发生时间等,进行风险预警或消费提示编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演练基本规范,提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继续完善食品安全抽检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探索开发危害分析、风险评估、分析研判及风险预警等功能,强化抽检监测数据挖掘分析,助力食品安全风险管控。

(四)学史力行,开拓创新食品检验检测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1年是广东省检验机构改革落地之年,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坚持稳中求进的改革总基调,以更大力度、更大气魄全力配合技术机构改革,围绕业务发展新格局,借鉴标杆机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制度机制,推动机构发展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完善薪酬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的格局。要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搭建干事创业氛围采用不同方式配置好不同类型的专家型人才,在制约实验室发展的技术平台和项目上进行政策性倾斜,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氛围

集团化运作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共享后体现规模效应,节省成本和费用;二是整合后优势互补,提升运作和管理效率;三是各子公司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集团化和企业化运作面临的生存挑战越来越大,对综合管理人员的统筹沟通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效益和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员调整和思想波动将会对我们业务开展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我们提升自身本领来适应改革。主动适应企业运作模式,做大做强市场业务继续开展委托大客户和新特色业务培育,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像洋酒真假鉴定、快检监督评价、保健食品检验检测冷链食品核酸检测、的品牌特色研究性业务,培育新业务增长点。

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史和事业单位发展史后,应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国家利益为重,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和配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应主动拥抱和适应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在工作中修行锤炼、增长才干,使自己精通本职工作、熟悉本职业务,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推动食品检验检测事业发展迈入新征程、开创新局面。